刊期:2009年12月7日
~回家~
最近報章上看到,比較有“人情”味的,應該是85歲老人家,前馬共總書記陳平想要回家的新聞。
想起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《回鄉偶書》。
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
鄉音無改鬢毛催;
兒童相見不相識,
笑問客從何處來。”
是的,陳平這位老人家,對于許多年輕一代來說,是陌生的名字,在我當年讀書年代所讀到的歷史,“陳平”這兩個字應該就只出現在華玲和平會談的那一段而已。
85歲的老人,健康狀況欠佳,連走路都要有旁人扶持的,卻被政府視為“重敵”,不管怎樣都不讓他回家。
副防長拿督阿都拉迪夫說,陳平仍是國家的假想敵。
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說,禁止陳平回國是政府最后且堅決的決定。
于本月初訪泰國的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說,“我不需要與他(陳平)會談。”
前全國總警長丹斯里諾利安麥說,陳平要求回國太遲了……等等等等。
執政者一連串反對陳平回國的聲音,說得滔滔卻無法讓人領回到真正合理的理由。
日軍侵佔馬來亞當時,人民度過了痛苦恐慌的三年八個月,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展開大屠殺,有多少人不也平白無辜犧牲?
但是,我們選擇原諒了日本,我們歡迎日本人來我國投資旅遊,我們給日本人種種投資的便利,更鼓勵子民在日本廠打工,為日本人效勞。
馬共當年的存在,也是為抵抗日軍,打“紅毛人”(英軍)的,不是嗎?
出生於英殖民地統治時期,童年經歷三年八個月的日本侵略軍鐵蹄統治,後來成長於後殖民地過度到獨立建國年代的顧興光前輩,曾在他的一篇文章《看歷史要有與時並進的宏觀視野》中提到,馬共曾經為護衛這個國家的土地與各族人民,前仆後繼對抗日本侵略軍,也曾經為爭取這個國家擺脫殖民主義桎梏付出沉重代價,加強對英廷統治者的壓力,開拓了後來各族人民爭取獨立運動的坦途。
戰爭的背后,互相對抗的部隊肯定有其議程,人民傷亡無法避免,但是,這些都已成為歷史,甚至是許多新生代不為所知的故事。
“共產主義”對于現在人來說,也不過是或許可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一個名詞而已,沒有什麼特別意義;它也不像極端份子一直在密謀展開恐怖襲擊,明知道仇人是誰,卻總是把目標放在無辜的人身上,這種做法不是更可恥、更令人髮指和憎恨嗎?
還活著的馬共成員,個個白髮斑斑,皆已步入風燭殘年的人生階段,沒有C4,也沒有M16,要喊一聲“馬共成員站起來!”,恐怕都有心無力了。
政府深怕陳平回國的話,共產主義會復甦,或者會引起曾在對抗馬共時期受到傷害者家屬的不滿,以致釀成社會風暴的擔憂,應該是多餘的了。
對于一個已經遵守協議,放下武器過著在國外過著安寧和平生活的老頭子,流浪那麼久仍心繫祖國,他想要回家的心願,就讓他了了吧,沒什麼大不了。
政府應該知道,很多國民已經放棄了這個“家”,寧願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,也放棄大馬國籍,再也不想回來;所以,在外國享有優越生活條件卻仍想回家的大馬人,政府理應敞開雙手,歡迎他回來。
畢竟,他依然堅持自己是大馬人,依然想要生于廝、死于廝,沒有忘記祖國,愛國愛家的精神更是可貴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