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

《流欣歲月》42

刊期:2009年1月17日


~愛國~


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強調,華小學生都是愛國的一群。

他還說:“現在誰還敢說華小學生不愛國?他們都是愛國的人民!他們只是在華人學生居多的學校就讀而已;但是,他們所接受的思想觀念都一樣!”

看了這句話,覺得很納悶,感覺上怎麼我們的未來首相,在今時今日才發現華小生愛國。

大馬獨立半個世紀,華裔人民在過去對國家的種種貢獻,政、經、文、教,各個領域都有,難道還顯示不出這裡的華人,是愛國的麼?

或許納吉忘了,大馬的華人,大部份都是在華小受教。

即使再老一輩的人,從中國下南洋求生,在馬來西亞落腳,繼而在這裡落地生根,即管情牽祖國,但是他們對于這片“賺吃”的土地,還是一樣愛之深。

不然,華人怎麼會貢獻如此多的稅務,推動國家的發展機制?不然,華人怎會教育孩子,生于廝、長于廝,死于廝?既然是出生于此地的,就要成為國家棟樑,成為好公民,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。

只是遺憾的,這麼多年來,不時就會有人故意搞局,或者制定種種偏心的政策,搞到馬來西亞人都對于自己的祖國感到厭倦,最后選擇遠走高飛。

君不知海外許許多多傑出青年,傑年領袖,都是“MADE IN MALAYSIA”嗎?結果,他們名揚海外,受惠的卻不是馬來西亞。

這些人才不是不愛國,他們的父母也不是沒教育他要為國家服務,只是,從一開始入學到踏出社會,種種的偏差,讓他們“逼不得己”要找尋另一個舞台,可以讓他們發光發熱。

他們果然找到了,而我們,就是因為有舞台卻用人不當,自己平白損失。

“天大地大,哪會沒有我的容身之處?”就是這些外流人才的心境寫照。不是他們不愛國,只是國家沒有給他們表現“愛”的空間和機會。

《三字經》第一句話說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人一開始本來都不會有分別心,而是環境和不當思維的“污染”造成。政府在教育上採用了融合教育制度,一起維護和了各族傳承母語教育的權益,顧及多元種族文化的發揚,但其實,國家的所有政策,應該“同化”才對。

所謂“同化”,不是單一化,而是“同等化”。

同等,是指人人都有同樣的權力,不管種族背景,大家都有平等的空間和機會,來享受國家的所有資源,而非一開始就分別誰是誰,然后只有誰才可以有特權。

國家是屬于每一個國民的,不過,國家領袖也要做到人人都覺得“我也是國家的”,那麼,不用教他如何愛國,他自然地就會打從心裡愛護、維護這個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