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

牛轉乾坤─《有極之說》8

刊期:31-10-2009

~單一源流與國民團結~

馬大歷史系教授丹斯里邱家金最近在檳城主講“一個大馬:挑戰與希望”講座時,再度建議推行單一源流學校,引起了廣大迴響,據報導,多名朝野國會議員在國會下議院辯論2010年財政預算案時,也認同邱家金的看法。

他們認為,現有的國家教育制度不利於國民團結,而支持設立單一源流的學校。

包括副首相慕尤丁本身,也在報章上表示會以開放的態度來探討單一源流學校的建議,而他個人原則上支持這樣的概念。

他還說,一個馬來西亞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團結的大馬民族,而在達致這個目標上,教育是根本的事項。

國家第二號人物的這番話,叫非馬來人看了都會覺得心痛。母語教育本來是各族先賢在這裡落腳留下來的成果,也是國家獨立那時三大民族的代表領袖認同的政策,多元源的學校、多元化教育,還有不同的母語教學,過去超過半個世紀來已成了馬來西亞的象徵。

不然,怎會出現“MALAYSIA TRULY ASIA”那麼令大馬人光榮且引以傲的標語?

而且,這麼多年來,政府撥款發展各源流學校款項比例,不用說大家都知道,誰拿得多,誰又分得少。

但是,拿得少的人,不見得從此就對母語教育隨隨便便,讓它得過且過。

尤其是華人,秉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精神,出錢出力維護它,確保莘莘學子,不管是什麼種族,只要他是華校生,都可以在完整舒適的環境下受教育。

非馬來文源流學校出來的子弟,至少都會說和寫馬來文,英文程度“馬馬地”還可派上用場,因為英文與馬來文在學校是必修科,政府考試更規定馬來文必須及格才可以拿到那一張文憑。

可以掌握3語,儘管程度不一,卻是我國教育體系訓練出來的結果,也是讓國民百花齊放的勢優。

10多年的學習生涯裡,有哪個學生是因為要學馬來文而討厭馬來人的?君不見國民中學的馬來學生與華裔學生,或者獨中裡的非華裔生,大家都可以和和睦相處,甚至成為世交的例子嗎?

要達致國民團結,說通過教育是沒有錯,但是,這並不表示通過單一語文源流,就可以做到。

語文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,卻也是民族的靈魂,如果要一個民族放棄自己的母語,甭說華人或印裔,那個國內最大的族群也不會點頭。

教育的含義很廣,學校的教育,主要是傳播知識,利用媒介語來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學問,儘管大家學的只是一種語文,唯國家政府行政上的種重偏差,出現了各族待遇不平等的現象,產生出來的情緒,那才是真正影響國民團結的因素。

所以,提倡一個馬來西亞,不代表提倡一種語文就可以達致目標,而是應該提倡“族群膚色,人人平等”的大方向。

弱勢群體要受保護,沒有人會覺得不對,但一而再地扶持不肯上進卻只想坐享其成的一群,有誰不會覺得過份?

況且,扶持政策若沒加上正確的引導,受惠的人總是“等人養”的話,除了不利國家發展、對其他國民不公平外,對那族群本身也沒好處,不僅不具競爭力,最壞最壞的結果,是這民族本身讓自己成為“過去式”。